實習心得分享|AppWorks, My Life Accelerator!

ShengFen
14 min readJan 10, 2019

--

AppWorks #17 Demo Day

前言:

AppWorks 是我的第一個實習。在我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開始了一趟為期約五個月的驚喜旅程。誠實來說,這段旅程帶給我最多長進的並不是 Hard Skill 的部分,反而是從 AppWorks Accelerator Intern 的身份,從旁觀察 AppWorks 而得出的收穫更多一些。所以這篇文章的內容將會偏向闡述 AppWorks 帶給我心態上的啟發和一些小小的雜談。雖然整篇看起來好像有些老生常談,但至少都是我的真心體會!

-5 個月內主要參與到的事情:

  • 聽到各式各樣不同面向不同類型不同 Vertical 的 Sharing,有的來自 AppWorks 校友的 Speaker Series、AppWorks 同事每週的 Monday Sharing、AppWorks 舉辦對外的分享 Open House 等。
  • 協助舉辦 AppWorks 各大型活動,如 Mentor Day、Demo Day、Year-End Party

(註:Mentor Day 是讓當屆團隊 pitch 給 Mentor (像是:各企業的 Leader或是新創 CEO 等超過 10 年經驗的前輩們)的日子,讓新創團隊有機會能夠認識到 Mentor/ Demo Day 則是像這屆團隊對外的成果發表會XDD 開放給對新創產業有興趣的投資人、媒體、潛在合作夥伴以及平民老百姓。 / Year-End Party 是 AppWorks 辦給第一屆到最新一屆的新創團隊的聯合大尾牙,希望能透過這個場合讓不同屆的團隊有更多機會互相認識。)

  • S1F1 Project(以中國電商拼多多為投資分析個案,並 Present 給全公司的人聽)
  • 有幸能夠一起參與到 Accelerator #17 與 #18 Interview 的部分過程
  • 其他的小任務( 像是:Blockchain 新聞蒐集、Demo Day 團隊文案撰寫、Key 名片、資料蒐集等)

「AppWorks 是殺毀?」

當我終於拿到 AppWorks 實習 Offer 的那天晚上,我興奮的跟我媽說我要去 AppWorks 當實習生了。我媽露出了滿頭黑人問號之後說著「AppWorks 是什麼?在幹麻?該不會是騙人的吧?」,我相信有一些對新創比較熟悉的朋友們可能有聽過 AppWorks,但「AppWorks 到底在做什麼?」這應該也是很多人的疑問。所以在正文開始之前,我還是不免俗的先來介紹一下 AppWorks。(事實上,學習介紹 AppWorks 也是我進入 AppWorks 之後被交代的第一個任務 XD)

AppWorks,是 Jamie(林之晨)深刻體會到數位經濟浪潮的影響,並受到美國知名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啟發後,於 2010 年回台創辦的 Startup Accelerator(新創加速器),希望可以透過 AppWorks 扶植數位經濟產業的新創團隊,而幫助推動台灣走出代工的世代,成為數位經濟的強國。加速器是在加速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幫助新創團隊在創業初期階段能快速的從 0 成長到 1。在 AppWorks 的協助之下,新創團隊能夠快速「試錯」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PMF)。只有在確認市場的真實需求後,才能快速的複製 0 到 1 的經驗,進而比較順利地成長到 100。

在八年多的發展之下,AppWorks 的 Accelerator 來到了第 17 屆(第 18 屆正在審核中),已經成功形成擁有超過 300 位創業家的 Community。AppWorks 還長出了 Investment(新創投資,主要是投資 Seed 到 Series-B Round 的新創)及 School (目前主要是培育電腦工程師)兩個部分。AppWorks 現在是一個完整的新創 Ecosystem,掌握了三個能夠推動新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要素:新創團隊、投資及人才。

當然我想可能有人會問,進了 AppWorks Accelerator 就代表你創業能成功嗎?

「你知道創業成功的機率到底有多小嗎?」

這是 Jamie 在 #17 進駐到 AppWorks Accelerator 第一天問的第一個問題(不然就是第二個喇 XDD)。就算成功的定義不是指成為 Unicorn(普遍定義為估值超過 1B 的新創),而是指能成功撐過超過五年的新創,光是這樣的機率其實就已經小得可憐。根據台灣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的統計,有高達 99% 的新創在前五年就死光光了。就更不用說像是 Mark Zuckerburg 那樣「一試就中」的可能有多小了。

AppWorks 是目前台灣知名度最高的新創加速器,並擁有許多知名的校友。AppWorks 每年會招收兩屆新創團隊共約 50 至 60 隊入選 Accelerator。之前因緣際會下對台灣其他新創加速器做了些調查,發現加速器篩選團隊的標準可能不外乎是從「商業模式」、「市場潛力」、「實踐可行性」這幾項下手,再來權衡各項的比重。讓我十分好奇 AppWorks 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作篩選才能命中這些之後真的大放異彩的新創團隊?

AppWorks 帶給我的三個啟發:

一、你才是讓事情成功的 X 因子。

「AppWorks,是以 Founder 為單位的 Accelerator」 — — Jamie

進入 AppWorks 之後,我終於得到了回答 — — 篩選的標準就是「創辦人」。在團隊面試時幾乎很少專注在商業模式好壞的探討,甚至在內部會議介紹這些入選團隊時也會特別強調要介紹的是「 Founder 的本身(像是從創辦人的 Heart / Head / Hand 這三個面相下手)」,而不是一直闡述每個新創團隊目前在做什麼。老實說,這個答案讓我有點意外但又不太意外。為什麼很意外呢?因為在我的認知裡,評價創辦人遠比評價其創業題目更虛無飄渺更主觀,所以在執行上會更加困難。而又為什麼不意外呢?因為道理很直觀 — — 真正能促使早期新創團隊成功的X 因子是創辦人,而不是新創團隊的創業題目。(延伸閱讀:「創業者,你符合幾個「獨角獸特質」? by AppWorks Analyst, Sandi, aka 我的 Mentor)

AppWorks 理解新創的失敗率有多高,甚至也沒有奢望每個團隊都會成功。但是對創業有所熱情憧憬的創業者失敗後還是很有可能繼續創辦第二家、第三家公司。所以 AppWorks Accelerator 選擇的並不是新創題目或是新創本身,而是選擇有潛力的 Founder 一起進入這個新創 Community 。即便這次創業失敗也無妨,但在 AppWorks 所學習到的創業心態、創業方法的精髓能夠讓 Founder 在下一次創業時更有機會成功。(延伸閱讀:Tech Orange 專訪 Jamie 的報導

這樣的心態對我來說很有感。因為在大四這個迷惘的階段,準畢業生總是會有一些迷思:想著我是不是去做OOO,人生就會成功了。但事實不是如此,就像你不會因為現在一頭熱跟著做 Blockchain ,就代表你明年就可以躺著賺了。如果你只著重在做的這件事情到底會不會讓你成功反而會離成功會越遠。因為能讓事情成功的不是「事情」,而是你。你有沒有聆聽自己的 Heart ,有沒有思考思考自己的興趣自己比較關注的事情你的熱情所在是什麼?有沒有去反省自己的 Head 有沒有具備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如果發現自己的 Head,並不足以支撐自己的 Heart,那你有沒有真的腳踏實地的運用你的 Hand 去執行你達成目標的計劃呢?

當然必須強調,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人也「不」需要擁有各個完備的條件才能開始追求你的目標。而是在追求理想/成功/目標的路上,我們追求的應該是以「人的成長」為單位,而不是「事情成敗與否」為單位。當你是個合適的人,又有了幾次從失敗中獲得的經驗,又有了天時地利的幫助,那成功可能就離你不遠了。有人可能會問說: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 Heart 在哪,不知道自己想追尋什麼的話該怎麼辦呢?我認為你要做的事情就該跟 AppWorks Accelerator 幫助新創團隊的做法一樣 — — 就是「快速試錯」。沒試過,不知道。誰也不知道你的熱情在哪,只有你試過才知道。

二、學習的方法:觀察->比較->累積

就如 AppWorks 的 Official Page 上針對 Intern 的 Job Description 所述,擔任 AppWorks 實習生最大的好處:除了可以「See first hand how AppWorks actually operates」之外,我認為更難能可貴的:「Gain access to AppWorks Partners, Associates, Analysts, and Masters」,甚至連身邊同期的 Intern,我認為都是讓我學習很多的對象。

舉一個雖然是挺簡單但卻影響我很大的小例子。AppWorks 有一個 FB Group,用途除了讓大家在上面訂每天的便當之外,FB Group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大家能夠分享最新的資訊(基本上都是跟新創、時事、科技趨勢、AI、Blockchain 有關的新聞、評論等)。基本上,平均一兩天都會收到公司 Partner 或是其他正職們分享的新聞通知,有時分享之餘也會附上一些評論。

這件事情帶來的收穫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看。第一,他們日常所關注的媒體有很大部分是外國媒體網站。畢竟目前英文市場仍舊是比較大的,所以追蹤外國媒體除了讓你對資訊的掌握會比較沒有時差之外,只專注在中文媒體則會錯過非常多的好文章。(所以英文真的好重要啊!!!)第二,在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Partner 們的分享等於是間接幫你篩選出值得你駐足關注的資訊,幫助你省時。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若是我們能再進一步去思考:為什麼他們在眾多新聞海中挑選了這則新聞?這個新聞哪裡重要?你認為內容裡重要的地方跟他們認為的一不一樣?從這幾個角度下去想,去把自己的想法跟他們的想法做「分析」與「比較」,就能為自己的知識庫增添許多新的想法。

其中透過「比較」這種學習的方式,還可以應用在其他的許多場景。比如,因為 AppWorks 也會讓 Intern 們一起參與 Interview 申請 Accelerator 的團隊,所以當一起參與申請 #17 及 #18 的新創團隊的面試過程時,就有很多可以長知識的地方。就像之前提到的, AppWorks 面試時是觀察「創辦人」。而對我來說,「觀察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可以透過比較自己,與其他 Analyst、Partner 對創辦人的想法,而發現到自己並未注意到的細節。日後遇到相同的狀況的時候,就會多關注以前並沒有注意到的部份。

三、如何吸引到別人?:Start with WHY

在聽了許多新創創辦人分享,並經歷了許多 Q&A 的環節,我認知到「如何招募對的人進入團隊」對於新創創辦人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在許多場合的 Q&A 環節,都能聽見許多創辦人針對如何招募這件事情進行提問。我還記得很常聽到的答案就是「Hire Slowly, Fire Quickly」。事情上,找到好的人之後呢?煩惱就結束了嗎?當然不,如何建立起好的「組織文化」對於創辦人來說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指一個組織由其共有的價值觀、儀式、符號、處事方式和信念等內化認同表現出其特有的行為模式。但是組織文化的形塑,並不是只靠著一些一些表面上的規定就能輕易達成的。(比如說:英文跟中文之間要有空格 XDD)

以我站在實習生的角度觀察,我認為 AppWorks 在這整件事情上做得非常成功。來到 AppWorks 的人,每個人的背景都很不相同,唯一相同的地方大概就是每個人都很多元吧。但說也很奇怪,儘管每人如此不同,但給人的感覺卻是非常的 AppWorks。剛進去前幾個月,很好奇為何 AppWorks 可以選到這麼氣味相投的員工,所以就問了我的 Mentor 究竟 AppWorks 招募員工是怎麼招募的。才知道原來每一位正職都要歷經有夠漫長的招募時程,因為需要分別跟三位 Partner 們都聊過天,還需要參與過幾次AppWorks 的內部會議才會確定是否能加入 AppWorks。果然是非常符合前面提到的「Hire Slowly」的招募準則。

當然,招募是一回事。如果沒有「適合」的員工來求職大概也是白搭。所以,我想更遠的問題是:怎麼樣吸引「適合」的人願意跟你一起努力。而這個答案可能又回歸到剛剛第一個啟發所說的 — — 「你的 Heart/Head/Hand 到底能不能吸引你一起下海?」以 AppWorks 為例,有一些人開始可能是從 Jamie 從很早期便開始寫的 Mr.Jamie 部落格認識到 Jamie 的 Head,也就是他對於創業、科技、產業、趨勢的精準理解。對我而言,進入 AppWorks 後,除了時常體會到三位 Partners 的 Head 之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感受AppWorks 以三位 Partner 為帶領的 Heart — — 「希望透過 AppWorks 改變台灣的新創產業,進而幫助台灣有更好的未來」。從我進 AppWorks 的第一天,Izza 給 Intern 的 Orientation,和 Nice 對 Intern 的談話,到之後在公司裡每次開會時常都會有意無意提到這些願景。

我在進入公司前,並不認為願景對於一家公司來說是多重要的事情,並認為看過多數公司官網上陳述的公司願景都是在打嘴砲。當然這些 Vision 不只是需要用談的而已,在 AppWorks 裡,每一件我們做過的事、正在做的事、未來準備要做的事情,都會確認是否跟公司的願景「幫助新創創辦人、幫助台灣新創產業、幫助台灣」習習相關。到實習的後期,我才意識到或許這個公司的願景就是形塑 AppWorks 組織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當我站在 Mentor Day/Demo Day/各種其他活動得台下時,我知道我們為了什麼而努力,我知道雖然我只是個小螺絲釘但我還是產生了我的 Impact 在幫助台灣。

自我反省+給(新創)實習生的建議:

當然經過五個月的實習之後,自己在這次實習中還是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以下是兩點覺得對實習生來說很重要的事情。

1.積極主動。積極主動。積極主動。

打三次是因為真的覺得擔任(新創)實習生這點真的太重要,雖然真的老生常談。因為你的主管/其他正職真的都很忙,所以沒事通常不太會想到你。當你偶爾比較閒的時候,真的可以主動詢問主管說你可不可以幫忙一些事情,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除此之外,開會時能夠適時發言也很重要。(我認為這是我一開始剛實習做得蠻不好的地方。)雖然一開始真的會有點害羞或怕說錯話,不過既然人家都請你去當實習生了,還不趕快發言貢獻一下!

其實關於「積極主動」這點在我之前爬文新創實習幾乎都會看到,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已經具備了足夠積極主動的心態。直到我看見我同期的實習生 James,才知道所謂的主動積極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啊,那時候心裡的 OS 一直是「蛤原來還可以這樣嗎!!!」。千萬不要以為你能做的只有主管交代的任務,在新創公司裡永遠有一堆任務可以等你發掘。在這邊,也非常感謝 James 給我的啟發。

2.從小事開始建立信任的能力

還記得當初在 Vanessa 的鼓勵之下,我在某次因緣際會終於鼓起了很大的勇氣邀請 Partner Joseph 跟我 1on1。我問了 Joseph 一個問題 — — 「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而「建立信任的能力」是他其中的一個回答。其實在我剛進 AppWorks 的時候,恰恰好就出現了一個這方面的挑戰。

那時候 Intern 剛進去 AppWorks Accelerator,就被分配到了一個任務:舉辦公司週五的 Happy Hour。因為是第一次舉辦,所以我們想了一些許多和以前很不同的遊戲橋段。但最後被殘忍的否決了。那時候我們請教了號稱是 AppWorks 裡面人最好的 Brandon 為什麼我們無法做決定。而 Brandon 給 Intern 的建議就是因為我們才剛進來,我們還沒有做過什麼事情因此就也還沒有建立起屬於我們的 Credit,所以上頭的人才會比較不放心。

所以在想著要幹大事之前,也別忘記先從小事開始幫助你的主管。就算是一些芝麻小事,也會因為完成這些任務,讓人對你有多一份的信任!

特別感謝時間:

最後,特別要對我的 Mentor — Sandi 致上十二萬分的感激!

還有像媽媽一樣照顧 Intern 的 Vanessa。還有在每週開會時總會耐心解答 Intern 疑問的 Alyssa,還有很會利用獨處機會關心我的 Natalie!以及讓我進入 AppWorks 的 Izza XDDD

當然也忘不了後期與我朝夕相處共患難的的 Assistant 同伴們 Ann/Yvette/Daisy,還有前期一起打拼的 Intern 同伴們 James / Naomi/Daniel/Joe/Lynn。

最後的最後,剛好最近 AppWorks 也開始招收春季實習生啦!歡迎有興趣的大家點這個網址投遞。如果有想問的問題都歡迎來問我🙏

--

--